界定

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在于得出正确结论。

信念与断言

信念(断言、判断、观点)作为陈述有真有假。

并非所有断言都是客观的,它的真假不取决于思考者认为的真假。同样,主观断言的真假与人们认为它的真假没有关联。

A在想B的真假取决于A的看法吗?非也,真假取决于A是否在想B这一事实。

真理与特定的文化有关,是一种抽象的相对主义。道德观念也是主观的,并非真相。

论题

难以分辨主观论题与客观论题,因为他们往往是混淆含糊和混乱的。

道德论题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解决。数学难题,历史问题,重大的哲学疑难等都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求解。

所以需要认真考虑有哪些因素与答案有关。

论证

前提提供持特定立场理由,被支撑或证明的是断言,合起来就是论证的结论,表明立场。

通常想做出最佳决策时,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权衡利弊,进行评估,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根本要素。

有的论证简洁清楚,有的论证复杂长篇,有些问题无需论证就可以直接说明。

认知偏差

潜意识有时会影响人的心智过程,如果一个人是完全理性的,那么对于事物的判断绝对基于逻辑和客观证据。然而,断言的形成中总会参杂一些人的心理因素,这些难以预见因素就称作认知偏差。它干扰了我们正常的判断和思考能力。有时候,一些完全无关的信息和物理因素也会成为暗示,干扰人们的思考。

通过结论的可信度倒推推论的正确被称作信念偏差,更偏向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,而忽视相反的观点,是确认偏差,二者并无严格区别。

下意识地通过锁定某些情况来预测事件的可能性,称为启发,又无意识地通过刚提及事件的频率来预测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,称为可得性启发。可得性启发往往会带来**错误共识效应,人们默认周围人和社会与自己观点一致。

从众效应是扭曲力最强的心理,人们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靠拢。

消极偏见人们在评估时往往更注意消极信息。

圈内偏见对于异与自己团体,更容易形成负面看法。

基本归因错误认为只有自己被外因所限制,而其他人则不会。

人们喜欢构筑起圈子(组群身份和认同感),对于圈子外迅速排外,对内部则产生归因偏见。

服从权威不是理性的思考。

过度自信效应人们预估的概率往往比实际值要高。

高于平均水平错觉比大多数人好。有时候,大多数人会过分高估自己,有时候则低估自己。

真假和知识的争论由来已久,命题的真假是客观的。

什么时候你能说“桌上有本书”是真的?

  1. 你相信桌上有本书
  2. 你已经排除了合理怀疑,证明了自己的信念
  3. 没有理由怀疑你在相信此事上犯错,例如服用迷幻药。

两类推理

WIP

个性签名就是没有个性签名